2011-09-13

重回1930霧社,拋頭顱、灑熱血!【賽德克巴萊 太陽旗】

賽德克巴萊 太陽旗

以七億元打造的賽德克巴萊,試圖讓觀眾重回1930年的台灣,看當年飽受欺壓的原住民如何以暴治暴,在此同時,觀眾們也將為後續的劇情默哀,回顧滯迴在歷史洪流中英靈們的悲劇收場。本篇僅以上集的內容進行評論,同時也將與各位重溫霧社事件的起與終。


海角七號熱映
海角熱映,賽德克巴萊的開始

「先有賽德克巴萊,才有海角七號。」魏德聖導演當年籌資不利,被迫改拍輕型的電影,所以才有海角七號的誕生,但也因為海角七號的超高票房,讓賽德克巴萊能提早問世。不過在拍片過程中,卻也不是那麼的順遂,「缺錢、缺錢、缺錢!」是在劇組徘迴不去的麻煩。但是在眾多人的幫忙,最後籌足七億台幣,完成這部算國片史上最昂貴的電影,而這部鑲上鉅額金費的作品,究竟有什麼樣的內涵與魅力或是不足的地方,下面將會一一的與各位分析。




砸重金 = 媲美好萊塢大片?

重金拍攝下就代表會有好萊塢的水準?這當然還要看編導的功力。單依資金論斷,其實賽德克巴萊所使用的金額還是低於好萊塢史詩級大片所應有的,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對於畫面上略感失望,卻又能夠理解,畢竟片中不乏壯麗的景致、需要特效輔佐的片段,資金不比歐美巨片,又加上重建霧社事件的場景,能做到這樣程度的電腦動畫已經難能可貴了。

國片史上最貴的一部電影

畫面品質不足,動畫效果破綻百出

雖說能理解畫面的不足,但是該評斷的還是要論述一下。
  1. 關於濃霧特效:
    由於故事場景都設定於山上,所以片中大量的場景都是需要濃霧瀰漫的效果,但是在電影院觀看的時候,彷彿是把拍攝好的影片,直接加上煙霧的效果,簡而言之就是把影片當成底層,然後上面再放一層白霧的濾鏡,也沒有考慮前景背景的遠近,導致煙霧與場景完全沒有「互動性」,把所有的畫面都遮蔽掉,原本該是細心的地方,反而會讓人覺得礙眼。
  2. 關於影片色彩:
    普遍而言電影的畫面色彩會採取對比較為明顯的方式呈現,但相較於本片,畫面色彩偏淡,質感偏向紀錄片的感覺,也因為對比色較為不明顯,眼睛也容易疲乏,依照這樣的情形,很可能是攝影機不佳,或是未對色彩作後製所導致。
  3. 關於3D場景:
    本片中只要是斷崖的場景都是用3D繪製出來,部分場景例如一些穿梭的片段、海上船艦也是用合成的技術製作出來的,撇開合成場景略有破綻之外,山崖的景致非常的不真實,繪製的樣貌很類似多年前電視歌仔戲室內山景,而且與背景的山脈不怎麼協調。
  4. 關於3D動畫:
    本片中最令人傻眼的莫過於3D動畫的品質,舉凡動物、滾動的石頭都是動畫下的產物,最明顯的破綻都在於模組與背景鄉縫合後的陰影十分簡陋,有時候連陰影也沒有。而滾動的石頭更是破綻中的破綻,這些動畫的品質似乎只達對岸古裝片的動畫水準,有失電影該有的質感。

配樂牽累畫面,部分攝影彷彿是生手掌鏡

本片中最令我無法忍受的就是莫名其妙的慢動作畫面,慢動作畫面也就算了,還是直接用同樣攝影機拍下來的影片直接拉長,看到的畫面就是一格一格斷斷續續的畫面(在此註解,假如該影片每秒播放的影格數是24張,如果將該影片放慢撥放,亦即拉長播放,影格數不變,但是播放的時間變長,原本1秒24張,可能變為5秒24張,人眼很容易就可以辨認出這樣不連續的畫面)質感大打折扣,而且那些慢動作的出現原因往往是因為影片長度不足以播足配樂或是歌唱,全片約略計算起碼也有8~10處是這種情況。

至於攝影的部分,有些部分的掌鏡也很詭異。照道理來說攝影鏡頭拉高通常都是由機器操控,有個拉升的片段卻晃動劇烈,不像是電影該有的水準。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基於社會關懷的寫實職人劇 火神的眼淚

這是繼【一把青】之後,唯一一部看到視覺海報,我就打定主意要跟首播的戲劇。雖然這不是台灣第一部以消防員主題的劇,同時海外也曾出現季播的【芝加哥烈焰】,但對於消防員生活的觀察、案例呈現的講究,乃至面向未來期盼改變體制、為消防員發聲,都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視野,除了感動之餘,讓觀眾也有機會...